全国 31 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辅助生殖医保覆盖

政策背景与实施进展

2025 年 5 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宣布,全国 31 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面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累计惠及超 100 万人次。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生育支持体系的重大突破,旨在通过医疗保障减轻不孕不育家庭的经济负担,助力 “生育友好型社会” 建设。

 

政策实施进程自 2023 年启动,北京、广西、宁夏等省份率先试点。例如,北京市 2023 年 7 月将 16 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比例约 70%,截至 2025 年已累计减轻群众负担 4.06 亿元。2024 年起,山东、上海、浙江等省份加速跟进,政策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至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取卵术等核心项目。2025 年 1 月,随着最后一批省份完成政策落地,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辅助生殖医保全覆盖的国家。

 

差异化政策与实际案例
各地结合经济水平与医疗资源制定差异化政策:

 

  • 报销比例: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 50%-70%,广西职工医保报销 70%、居民医保报销 50%。宁夏则设立 “不孕不育门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门诊慢特病病种,职工和居民报销比例分别为 75% 和 60%,单周期手术费用个人自付仅约 3000 元。
  • 覆盖项目:国家医保局统一规范 12 项核心项目(如取卵术、胚胎培养),部分省份拓展至囊胚培养、冻融胚胎解冻等加收项目。例如,河南省纳入 12 项辅助生殖项目,覆盖范围居全国前列。
  • 年龄限制:多数省份设定女性不超过 40 岁、男性不超过 45 岁的年龄门槛,确保政策精准惠及目标人群。

 

社会反响与挑战
政策受到广泛欢迎,但仍面临争议与优化空间:

 

  • 伦理讨论:部分专家提醒需防范多胎妊娠风险,建议加强减胎术等配套技术规范。
  • 覆盖局限:部分患者反映药物、胚胎保存费尚未纳入医保,且异地就医报销流程复杂。
  • 资源分配: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不足,需加快生殖医学中心建设。例如,广西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确保政策落地合规。

 

国家医保局表示,将持续监测政策效果,动态调整支付标准,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同时推动辅助生殖与生育保险、托育服务等政策衔接,形成生育支持合力。


辅助生殖医保全覆盖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生育意愿的里程碑式举措。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更多家庭将实现生育梦想,行业也将迎来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容的双重机遇。未来需在公平性、可及性与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让医疗保障真正成为 “生育友好型社会” 的坚实支撑。

 

(转载,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