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发布新规:康复训练类项目将统一按时长计价
2025年3月19日,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康复医疗需求激增,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11月正式印发《康复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明确提出将整合规范全国康复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重点推动康复训练类项目统一按时长计价,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服务。这一政策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康复服务质量,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政策核心内容
整合17项康复类项目,统一计价标准
针对各地康复项目名称不统一、政策边界模糊等问题,国家医保局按功能障碍类型将常用康复项目整合为17个标准化价格项目。其中,康复训练类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将统一采用“按时长计价”模式,便于医疗机构执行和医保部门监管,同时提升患者体验
推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临床应用
政策明确将人工智能辅助康复检查或训练作为主项目的“拓展项”,允许医疗机构选择由医务人员或AI技术提供服务,两者执行相同价格且不得重复收费。此举旨在加速AI技术落地,缓解专业康复人才短缺问题。预计2025年上半年各省对接落实后,AI辅助服务将正式纳入收费体系
关注特殊人群,单列神经发育障碍服务
针对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如自闭症、脑瘫等),指南单独设立检查与训练项目,推动医院补齐服务短板,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帮助患儿恢复语言、运动及生活能力,促进社会融入
差异化定价引导资源优化
对于单人间病房床位费,符合条件者可实行市场调节价,由患者自主选择;基本需求的多人间病房则维持政府指导价,确保公益性。此外,新增“家庭病床建床费”“上门服务费”等项目,延伸医疗服务至家庭场景
政策实施与展望
国家医保局下一步将指导各省制定统一价格基准,允许地方结合实际浮动调整。业内人士指出,此举不仅规范了康复医疗市场,还通过价格杠杆激励技术创新,有望推动老年健康产业扩容升级,预计惠及超2.5亿老年人口及数百万康复需求家庭。
专家解读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分析认为,统一计价模式可减少医疗机构重复收费风险,而AI技术的政策支持将催生智能康复设备研发热潮。同时,“神经发育障碍”单独立项标志着我国儿童康复服务进入精准化阶段,有助于缩小区域医疗资源差距。
本文综合自国家医保局文件及权威媒体报道,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