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升级行风建设规范 医务人员科普行为划出 "九不准" 红线

近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针对医务人员互联网科普行为提出 "九禁止" 要求,标志着国家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在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深化。此次新规在 2013 年原国家卫计委 "九不准" 基础上,结合行业新趋势进行了针对性扩展,为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

 

从 "九不准" 到 "九禁止":行风建设的时代演进

 

2013 年,原国家卫计委针对医疗行业乱象出台《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 "九不准"》,明确禁止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挂钩、开单提成、收受红包回扣等九大行为,并将执行情况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十年来,这一政策成为规范医疗行为的基础性文件,有效遏制了商业贿赂、过度医疗等问题。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介绍,本清单适用对象为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明确了互联网健康科普九类负面行为:

 

一是禁止发布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内容;

 

二是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

 

三是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

 

四是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并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五是禁止机构或个人在网络平台科普账号认证时弄虚作假;

 

六是禁止将已认证的健康科普账号交由已被本市卫生行政部门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MCN机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运营或绑定等行为;

 

七是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

 

八是禁止盗用他人作品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九是禁止已退休、已离职工作人员未经原单位同意沿用原工作单位职务信息继续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

 

随着 "健康中国" 战略推进,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成为行业趋势。2022 年,国家卫健委将 "九不准" 升级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新增 "不实施过度诊疗"" 不参与欺诈骗保 "等内容,将监管范围从线下延伸至互联网领域。此次上海出台的" 九禁止 ",正是对新版准则的落地细化,重点针对科普活动中的商业化、娱乐化倾向。

互联网科普 "九禁止":新媒体时代的行为准则

上海新规剑指当前健康科普领域三大乱象:

 

1. 商业利益渗透
禁止以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直播带货医药产品,严禁利用职务身份为商业机构引流。针对部分医生与 MCN 机构合作牟利现象,新规要求科普账号不得交由 "不良记录名单" 机构运营,退休 / 离职人员不得擅自使用原单位职务信息。

 

2. 内容质量失范
明确禁止发布虚假信息、夸大疗效,严禁盗用他人作品或泄露患者隐私。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医疗健康类短视频年播放量超 2000 亿次,但其中 32% 存在伪科学内容,新规通过内容审核制度和违规处置机制,力求净化信息环境。

 

3. 身份认证造假
要求个人开设科普账号需经单位审批,机构 / 个人不得在认证时弄虚作假。此前有非医务人员冒充专家现象,新规通过实名制和机构背书,强化科普内容的权威性。

违规必究: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与以往政策相比,此次新规在执行层面呈现三大特点:

 

考核穿透化:将科普行为纳入医院年度考核、医德考评,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某三甲医院负责人表示,"科普违规将影响科室评优,形成全员监督氛围"。

处罚阶梯化:根据违规金额和情节,设置通报批评、扣发绩效、暂停执业等分级处罚。如收受 2000 元以上红包,除经济处罚外,两年内不得晋升职称。

监管全域化:上海已建立健康科普账号申报、内容审核、违规监测三大机制,运用 AI 技术对全市 2.3 万个医疗科普账号进行动态监控,2025 年第一季度已下架违规内容 1200 余条。

 

行业反响:规范与激励并重

"新规不是限制科普,而是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委指出,随着科普纳入职称评审,2024 年全国医务人员科普作品量同比增长 67%,但同质化、商业化问题凸显。新规通过 "堵疏结合",一方面严打违规带货,另一方面鼓励医疗机构建立科普激励机制,如上海部分医院将科普影响力纳入绩效考核,优质内容创作者可获科研经费支持。

专家建议: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业内人士建议,未来需从三方面完善监管:

 

  • 跨部门协同:联合网信、市场监管部门,对非医务人员的 "伪科普" 行为开展专项整治;
  • 技术赋能: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科普内容溯源,建立 "优质内容白名单";
  • 国际接轨:借鉴欧美 "医疗广告需标注利益关联" 等经验,推行科普内容商业合作公示制度。

 

此次上海的探索,为全国医务人员科普行为规范提供了 "试验样本"。随着国家卫健委推进《健康科普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30)》,预计将有更多省市出台细化措施,推动医疗科普从 "流量驱动" 向 "质量驱动" 转型,真正实现 "医者科普,惠及民生"。

 

(转载,侵权删)